论述旅游文化休闲产业作为我区主导产业的有力条件及制约因素和对策
及制约因素和对策
门头沟区首都西部天然的生态屏障,也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和优良革命传统的老区。我区自古以来就是以采矿业和石材开采业为主要经济来源,近年从服务首都的大局出发,关闭了全部的乡镇煤矿和石材开采企业,原有的支柱产业退出,凭借着我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及人文资源,旅游文化休闲产业成为我区主导产业。
一、旅游文化休闲产业作为我区主导产业的有力条件
(一)自然资源丰富
门头沟区地处华北平原向蒙古高原过渡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骨架形成于中生代的燕山运动。区域面积1455平方公里,境内总面积的98.5%为山地,林木覆盖率76%,平原面积仅占1.5%。西部山地是首都北京西山的核心部分,山体高大,层峦叠嶂,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峰160余座。西北部的灵山海拔2303米,有“京都第一峰”之称,另有百花山、髽髻山、妙峰山等山峰。永定河是全区最大的过境河流,河道长100余公里,大小支流共300余条,史有“洋河”“小黄河”“无定河”之称。直至50年代修筑了官厅水库后,才改变永定河的水文特征。清水河是永定河官厅山峡最大支流,为境内第二大河,河道全长28公里。门头沟海拔最高2303米,最低仅73米,气候垂直分布明显,西部山区与东部平原气温相差11度,复杂的地貌类型和多样的小气候孕育了优质丰富的生物资源、地质资源、气候资源、人文资源。
(二)历史文化悠久
早在一万年以前,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东胡林人”就在此繁衍生息。商及春秋战国的文化遗址亦有发现。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开始在区境内宣传马列思想,建立党的组织,领导工农运动。1927年初,中共北京市委在门头沟区矿区建立了第一个支部——门头沟区特别直属支部。1932年,在西部山区成立了第一个党支部——田庄党支部,成立了第一个县委——中共宛平临时县委。到1949年建国前,中国共产党在区境内共建立了230余个支部,发展6700余名党员。“七七事变”后八路军邓宋支队到斋堂一带开辟平西抗日根据地。1938年3月,在东斋堂建立了北京最早的人民政权——宛平县政府。这些历史的遗迹证明了门头沟为中国解放事业做出的贡献。
(三)旅游资源丰富
我区主要旅游景点有“三山、三寺、一涧、一湖、一河”。灵山是北京唯一的集高原、草原风光为一体的自然风景区;百花山被称为华北地区的天然植物园;妙峰山的庙会历史久远,闻名遐迩,每逢春夏之交百亩玫瑰,花香四野。始建于1600年前的著名古刹潭柘寺更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之说。“潭柘以泉胜,戒台以松名”,建于唐代武德年间戒台寺有五大名松,神态各异,寺内戒台是全国三大戒台之首。珍珠湖镶嵌在永定河山峡之中,湖面宽阔,碧波荡漾,湖水顺山势弯转,享有“京西小漓江”之称。不得不提的是在我区还保有着54个风貌完好的古村落,古村落是京西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见证,保有着丰富的岁时节令,庙会习俗及民间艺术等古朴原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北京的民俗宝库。
(四)政策促进发展
门头沟区作为北京重要的生态屏障,按照“三个北京”和建设有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要求,2010年底,我区区委第十届十一次全会,通过了《关于制定门头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确立了十二五时期全区发展思路,提出统筹“三区发展”发展格局。即加快建设新城区,规划发展浅山区,保护涵养深山区。提出“一带两线三点”的发展空间布局,明确主导产业为旅游文化休闲产业,下一步发展目标确定为:全力打造集休闲
旅游胜地、高端商务新区、山水宜居新城、首都生态屏障为一体的现代化生态新区和首都西部综合服务区。
二、该产业作为我区主导产业的制约因素
(一)旅游景点周边配套设施不完备
虽然我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及悠久的历史遗迹,但景点周边配套设施不完备,无法为旅客提供周到全面的服务,周边餐饮及住宿容客率不高,硬件设施等级较低,游客量上升有限。
(二)游览、收入结构单一
我区大部分景点消费构成单一,观光市场占少部分,休闲度假高消费项目几乎为零,旅客停留时间短,人均消费额不高,收入结构以景区门票收入为主。
(三)缺乏竞争力
目前,旅游业的区域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我区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知名度不高,和周边旅游业发展比较早的旅游发达地区相比,面临的挑战则显得非常突出,我区的特殊区位决定了要面对房山、石景山和海淀后山等地的竞争,光靠旅游景点的知名度吸引市场,缺乏创新造成大量的市场分流。
(四)交通网络密度低
门头沟区的公路总里程、路网密度以及高等公路所占比例均为全市最低。
三、对策
(一)加快景点周边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全面升级景点周边配套基础设施,根据不同景区特点建立门头沟特色饮食餐厅,提高景区周边住宿条件,结合各景区特点着力发展高消费特色项目。
(二)调整游览收入结构
由单一的门票收入向门票同住宿、购物、餐饮、娱乐等附加收入共同提升转变,从而大幅提升景区收益。
(三)加大宣传覆盖面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三)弘扬佛教文化,加快建设石空大佛寺旅游景区。以石空寺佛教文化及石空神秘的埋藏文物为核心吸引力,开发宗教探秘旅游,体验以石空寺为代表的佛教文化及佛家养生哲学。依托“沙漠、窟寺、长城、村庄、果林”相生的生态环境,打造具有鲜明佛教文化主题和乡村游旅品牌,建设引景廊道、生态停车场、天桥游客接待中心、牌坊、牌楼、七宝池、波罗岸等。深度挖掘佛教文化,打造以石空大佛寺为代表的佛教主体旅游,神秘石窟之旅,以及由佛教哲学所衍生的养生旅游产品。
(四)弘扬伊斯兰文化,深度开发红岗子拱北红色旅游景区。以红岗子拱北建筑群为核心,扩大景区范围,增加各项功能,将其打造为全面展示伊斯兰文化以及中国北方穆斯林文化的旅游聚落,形成一个大景区;开展以宗教旅游为主题的特色旅游活动,通过举行伊斯兰教中的各项宗教仪式,吸引信徒朝拜,可参照麦加朝觐的管理方式由拱北的工作人员实施朝拜的各项管理;逐步拓展拱北的接待功能,不仅要具有大型节事活动的应急能力,更要满足在宗教盛事期间大量信徒涌入,与之配套的各项餐饮接待、住宿等服务;未来,红岗子拱北将逐
步开放,以吸引更多非信徒的游客观光游览;在开发的过程中,应积极研究伊斯兰文化及哲学思想与现实生活的对接,更应深入研究伊斯兰文化中,特别是中国北方回族文化中关于养生康体、修身养性的内容该如何转变为旅游产品;红岗子拱北是重要的红色旅游景点。红岗子拱北在中国革命史上也有自己光辉的一页,1936年红军西征时期,洪寿林先生、大义掩护营救红军代表、积极动员回族群众奋勇支持红军革命,成为人们世代传颂的佳话。红军赠送给洪老先生“爱民如天”的大锦旗,传承着人民军队对广大回族人民群众支持革命事业义举的深情厚谊,这是中国革命历史上民族间友好关系的见证,更是红军与回族团结的真实写照。因此,要深度开发红岗子拱北文化旅游资源,以伊斯兰文化和红色旅游带动红岗子拱北周边农户参与到旅游接待中来,实现剩余劳动力就业。